欢迎浏览厦门控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
行业资讯
Zygo Mark II 4 英寸干涉仪系统
时间: 2025-10-28浏览次数:
Zygo Mark II 4 英寸干涉仪系统

Zygo Mark II 4 英寸干涉仪系统

系统组成与技术参数
(一)系统核心模块
Mark II 主机:核心功能是采集实时干涉图案,含 632.8nm 圆偏振输出的 HeNe 激光器(可现场更换)、激光电源、光束发散器空间滤波器(BDSF)、CCTV 相机,以及保护精密光学元件的密封光学舱,配备附件插座(用于安装透射元件)和远程控制盒(通过线缆连接)。
视频监视器:显示主机采集的实时干涉图案,9 英寸对角线屏幕,搭配万向支架,可桌面放置或通过专用升降支架安装于主机上方,支持灵活调整视角以优化观测效果。
可选 VP-2 视频打印机:使用特殊涂层纸张,为干涉条纹图案提供纸质硬拷贝记录,便于存档与分析。
(二)关键技术参数
模块 具体参数
Mark II 主机 孔径:4 英寸直径,可连续变焦至 2/3 英寸(6 倍变焦范围);对准:自动对准与快速条纹采集系统;视频输出:520 线 / 60Hz(EIA RS170 标准)或 625 线 / 50Hz(CCIR 标准),2:1 隔行扫描,BNC 接口,同步信号含水平与垂直;尺寸:648mm×533mm×203mm(长 × 宽 × 高);重量:34kg;电源:115±10VAC/60Hz、110±10VAC/50Hz 或 230±10VAC/50Hz,无监视器时 50W、带监视器时 85W(单相)
视频监视器 屏幕:9 英寸对角线;接口:BNC 型;同步:内置;视频输入:支持 75Ω 或高阻抗终端;电源:115±10VAC/60Hz,300mA;尺寸:311mm×229mm×241mm(长 × 宽 × 高);重量:6.35kg

激光辐射安全规范

激光特性与风险提示:主机发射可见红光,无有害不可见辐射,辐射功率低于 1 毫瓦(1/1000 瓦),波长 632.8nm,照射时长超 0.25 秒,无法灼烧或钻孔,但需避免直视光束及强光反射,以防损伤眼睛,皮肤接触无危害。
分类与合规标准:符合 ANSI Z136.1-1980 标准,属 “低功率 II 类激光”;遵循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下属国家设备与放射健康中心(NCDRH)1976 年 8 月 2 日生效的规定(针对 1976 年 8 月 1 日后制造的激光产品),并符合 DHHS 辐射性能标准(21CFR 第一章 J 子章)。
安全操作与标识
控制使用:仅按手册指定操作控制按钮、调整参数或执行流程,违规可能导致危险辐射暴露。
关键部件:主机前方面板有绿色辐射发射指示灯(开机运行时亮,指示 II 类辐射)、“BEAM ATTEN.” 光束衰减旋钮(拉出关闭激光、推入开启);激光头及电源需使用 Zygo 原厂配件,更换需遵循《服务手册 SP-0038》流程,确保符合联邦辐射标准。
标识位置:主机背面有认证与专利标签(美国专利号 4,201,473)、型号序列号标签;顶部(装孔径转换器时)有 “激光辐射从此孔径发射,避免暴露” 标识;开盖后有 “破坏封条失效保修”“高压警告”“开盖时有激光辐射,避免直射” 等标签(见图 3-1 至 3-3)。

拆箱与安装 setup

(一)安装环境与设备放置
稳定性要求:主机建议置于光学工作台(如花岗岩或蜂窝式气垫台),水平光束从设备右侧射出,便于测试件及辅助组件同台放置,灵活适配多种测试场景。
安装灵活性:除标准水平光束 setup,主机可安装为垂直向上 / 向下出光;远程控制盒与可移动监视器使主机位置能独立于测试 setup 优化,适配实验室原型开发、生产检测等场景,还可通过 MUX 立方体或移动主机,实现一台主机支持多套测试 setup。
(二)拆箱与检查
系统清单:包装箱内应含主机、带支架的视频监视器、升降支架及配件(硬件、监视器电源线、BNC 同轴线)、《干涉图解读与评估手册》(含机械平行四边形)、采集目标、《操作与维护手册 OMP-0055》《服务手册 SP-0038》;若包装箱损坏,需立即联系货运方。
拆箱操作:在洁净干燥区域拆箱,主机需两人从两端底部托起取出,禁止拉拽外壳;确认所有物品取出前,勿丢弃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箱(建议留存以备退货);搬运时需用泡沫等缓冲材料防震,避免剧烈冲击。
(三)连接与开关设置
线缆连接:按图 4-1(主机 - 监视器)、图 4-2(主机 - 监视器 - 打印机)连接 BNC 线缆;主机内 CCTV 相机跳线默认工厂设置为 “输出同步”,无需调整。
电源与参数:监视器电源线插入主机背面任意辅助电源插座;确认监视器 “75Ω/HI-Z” 开关位置正确(见图 4-1/4-2);主机电源线接入符合背面电气标签要求的电源,建议使用带中性接地的三孔插座。

操作流程

(一)操作前准备
安全前提:必须先阅读第三章 “激光辐射安全信息”,再操作主机。
设备预热:开机后,主机与监视器需至少预热 30 分钟,确保性能稳定。
控件熟悉:明确主机及远程控制盒各按钮功能(如主机的电源开关、光束衰减旋钮、附件插座倾斜调节旋钮;远程盒的快速条纹采集开关、变焦 / 对焦调节开关)。
(二)核心操作步骤
开机启动
确认主机前方面束衰减旋钮推入,打开电源开关,激光应在 30 秒内启动,若未启动需参考《服务手册 SP-0038》故障排除章节;主机背面有慢熔保险丝(型号见第六章 “保险丝规格”)。
远程控制盒操作(见图 5-4)
快速条纹采集(Quick FAS)开关:中心关闭,左拨 “ALIGN”(对准模式,按住约 2 秒,监视器显示对准光斑与自动对准十字线)、右拨 “VIEW”(观测模式,按住约 2 秒,显示干涉图案)。
变焦调节:中心关闭,可实现 6 倍连续放大(平面测试对应孔径直径、球面 / 柱面测试对应 f 数)。
对焦调节:中心关闭,需在 6 倍(或接近 6 倍)变焦下操作,按住左右键,观察测试件边缘或光束中插入的小物体(如笔尖),直至轮廓最清晰(条纹在边缘无弯曲、呈锐利截断),不可直接对焦条纹(其宽度由照明强度决定,需通过监视器亮度 / 对比度调节)。
透射元件安装与对准
通用安装:透射元件(平面或球面)需手持金属边缘(勿触玻璃),松开附件插座卡口弹簧夹螺丝,将元件短金属销卡入插座槽,推入后顺时针旋转至 “咔嗒” 固定,再拧紧弹簧夹螺丝。
透射平面对准:开机后,远程盒拨 “ALIGN” 约 2 秒,监视器显示十字线与两个光斑(亮斑为透射平面未镀膜面反射),调节附件插座两个倾斜旋钮,使亮斑与十字线中心重合。
透射球面对准:远程盒拨 “ALIGN” 约 2 秒,监视器显示十字线与一个光斑(透射元件表面反射),调节倾斜旋钮使光斑与十字线中心重合;将测试件(或 4% 反射率凹凸面)置于透射元件会聚光束焦点处,移动测试件使曲率中心与透射球面焦点重合(亮斑会聚于十字线中心并消失);切换 “VIEW” 模式,若监视器显示的靶心图案偏移,用 3/5 轴支架的 X/Y 旋钮调中(勿动主机倾斜旋钮),再通过 Z 轴旋钮调焦(推支架背面观察环移动方向:向中心移则顺时针转 Z 轴、向外移则逆时针转),最后调节透射元件插座端 X/Y 旋钮,使条纹数量控制在 0-7 条(最佳观测效果)。

孔径转换器安装与对准

前期准备:卸下主机附件插座上的透射元件,在激光光路中(距主机约 45.7cm)放置带两轴支架的平面反射镜(参考或透射平面),用 “透射平面对准” 流程对准反射镜(需保持此对准状态)。
转换器安装:卸下转换器上的透射元件,将其短金属销卡入主机附件插座槽,推入旋转至固定,拧紧锁定螺丝,用主机附件插座倾斜旋钮对准转换器后,移除平面反射镜。
元件对准:在转换器上安装透射元件,使用转换器孔径端的两个倾斜旋钮(勿动主机插座旋钮),按 “透射元件对准” 流程操作;若转换器上安装透射球面,需额外检查对准:测试件置于会聚光束焦点,“VIEW” 模式下若靶心图案偏移,用转换器插座端旋钮调中,若孔径未充满屏幕(渐晕),通过 Zygo 3/5 轴支架 X/Y 调节,再按球面对准的调焦方法优化,最终条纹数量控制在 0-7 条。
干涉图评估与几何畸变检查
干涉图评估:需量化测试条纹与理想拟合图案的偏差(通常以理想条纹间距的分数表示),建议参考《干涉图解读与评估手册 AB-0001》,Zygo 提供实时干涉图案评估设备,可按需索取资料。
几何畸变检查:设备预热 30 分钟(预热期图像圆度变化属正常,无需调整),移除附件插座透射元件,在主机 12 英寸处放置带两轴支架的参考平面(4% 或 90% 反射率),用 Quick FAS 对准;在参考平面附近光束中插入垂直排列的平行细线(或使用手册配套的可调平行四边形),变焦至 6 倍调焦后恢复 1 倍,观察监视器线条图案(可通过视频打印机拍照),若存在非理想畸变(如纵横比偏差),参考《服务手册 SP-0038》校正,或联系 Zygo 服务部门;若有 ZAPP・PC 系统,可直接评估主机信号(其圆形掩模应显示为正圆,主机 CCTV 需调整至孔径图像充满掩模)。
(三)操作注意事项
勿用裸手触摸光学附件玻璃面,若触碰且无专业清洁经验,勿自行清洁(软镀膜仅 90% 反射率,易受损);不使用时需将光学附件放回保护盒。
安装光学附件时,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元件应变或破损;夹紧附件时螺丝勿过紧,以防参考面变形。
两轴支架用尼龙螺丝轻夹附件,若支架向后倾斜,附件可能脱落,故夹持附件时不可搬运或倾斜支架。
主机需沿自动对准系统定义的轴线使用,对准模式下需确保对准精度,否则观测模式可能无条纹显示;两干涉光束强度需接近,以获得最佳条纹对比度。
测试件与主机距离需适中,缩短最后一个反射镜的光路长度,同时减小腔长,以降低空气路径不稳定导致的波前畸变。


Copyright © 2024 厦门控匠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闽ICP备15020580号-11